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机关简介 >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办公地点: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省府前街1号
  • 传真: 0531-51783061
  • 办公时间: 8:00-12:00;13: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 联系电话: 0531-51783060 (工作时间), 0531-51783160 (非工作时间)
  • 机关简介
  • 领导信息
  • 内设机构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是省政府组成部门,为正厅级,加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新旧动能办)牌子,对外可使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名称。

省发展改革委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牵头组织统一规划体系建设。负责省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与全省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研究分析全省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大提交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统筹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监测、预测预警全省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趋势。研究全省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提出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组织开展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评估督导,提出相关调整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统筹协调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负责组织重要物资、商品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起草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对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牵头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三)负责汇总分析全省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综合分析财政、金融、土地、价格政策的执行效果,研究提出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负责全省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牵头负责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四)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全省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重要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协调推进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组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的有关工作。拟订全省投融资、计划等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研究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重大问题,提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五)承担固定资产投资综合管理责任。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以及措施,负责规划全省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衔接平衡需要安排省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和政府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录。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外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审核、转报工作。安排省级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资金和投资计划。承担省重点项目建设调控资金管理的相关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拟订并推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负责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相关工作。研究提出全省利用外资及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政策。负责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按照规定指导和协调全省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全省招标投标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全省综合性产业政策,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做好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提出全省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衔接平衡全省农村经济、工业、能源、综合交通运输、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发展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综合研判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并协调实施,协调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牵头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协调解决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推进创新创业的规划和政策,提出创新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政策。

(七)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负责提出全省区域经济联合与经济协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统筹协调全省地区经济协作和境内招商引资工作。负责组织拟订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承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工作。

(八)承担全省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的责任。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衔接平衡、汇总编制全省国内外贸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国家下达的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综合平衡全省各类重要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引导和调控市场。

(九)负责全省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拟订全省人口发展规划以及人口政策,参与拟订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负责将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重点区域和服务业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全省国民经济动员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

(十)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协调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工作,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组织协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拟订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措施。

(十一)编制并组织实施全省服务业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省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组织指导有关部门编制服务业专项规划。负责对服务业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负责全省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组织实施服务业重点示范项目。

(十二)研究提出全省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拟订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综合指导重点区域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重点区域规划实施、产业布局、发展资金等方面的重大事项。负责推进实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综合指导和协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协调解决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两大战略。承担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省“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十三)负责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有关交易规则、服务流程和标准、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十四)组织研究全省性的重大价格政策措施。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省价格工作规划、价格政策和价格改革方案,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权限和程序,拟订全省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定价目录。按照权限和适用范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全省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会同有关部门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负责价格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研究拟订全省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政策并组织实施。

(十五)牵头组织对口支援协作工作,负责拟订全省对口支援协作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省对口支援协作项目并组织实施。承担省级对口支援协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

(十六)管理省能源局、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十七)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十八)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的要求,组织推进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综合协调,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强化制定全省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体系的职能,完善全省规划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及时评估和动态调整全省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度机制,强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约束和导向作用。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宏观调控协调机制,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重大项目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及时修订调减政府定价目录,减少政府定价,条件具备的要坚决放开,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加强成本调查,建立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完善价格改革配套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