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30582号《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助力山东数字经济发展》的答复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3-06-13 16:03 来源:办公室

朱汉武代表:

您提出的《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助力山东数字经济发展》收悉,感谢对我省算力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我局对有关建议高度重视,会同省直各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落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不断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山东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山东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数据中心及其配套网络“算网融合”“云、边、端协同发展”建设路径作出了详细部署。目前,济南、青岛国家骨干互联网直联点已正式建成开通,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全省数据中心的总出口带宽已超过13万Gbps,累计建成4000余条直达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高速直连线路,初步构建形成核心区、集聚区、边缘计算节点“2+5+N”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

(二)持续优化相关财税支持政策

2020年起,连续三年为集聚效应强、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数据中心安排用电奖补,2022年根据资金奖补政策,进一步聚焦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导向、算力赋能效益显著的新型数据中心。目前,省级财政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3亿元。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近3年来我省算力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均得到长足发展,2022年,我省算力综合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6,从10名以外强势挺进全国第一梯队。

(三)推动算力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全面开展“云行齐鲁 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渗透。依托坚实的算力资源支撑,山东工业云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上云企业数量超过43万家,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正式开通,4万个工业APP、1300多个系统解决方案入驻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全省50余万家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成功打造4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17.1,居全国第二。通过算力赋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渗透,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9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5%,规模居全国第3,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的《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山东产业数字化指数80.3,排名全国首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职责分工,会同省通管局等有关部门,扎实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云网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5G网络布局和商用步伐,完善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重点提升济南、青岛算力基础设施运载力,争创全国首批1毫秒算网城市,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算网枢纽,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是培育算力行业应用。着眼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挖掘算力在数字机关、产业转型、工业互联网、车联网、金融科技等创新应用场景下的融合应用,提高算力在医疗、交通、教育等传统行业的应用水平,推进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促进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三是服务产业数字化需求。加快建设“工业云”体系,基于“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在全省进一步遴选行业中心和边缘级中心,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引入确定性工业互联专网,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完善部署“国家级-省级-边缘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我省工业企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级开展数据采集、传输、存算、管理及应用,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出、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数据价值释放程度高的特色行业“产业大脑”,加快培育一批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标杆企业,以工业大数据驱动制造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四是打造算力产业生态。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实施智能传感器应用推广行动、电子整机供给能力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提质升级;推动“两名城带多名园、百名企育千名品”规模能级跃升,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质效;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工程,深入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速提升产业集聚能级。


                                山东省大数据局

                               2023年6月1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大数据局规划发展处, 0531-51785080


责任编辑: 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