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迎接数字时代,加快发展智慧供应链产业的建议”的提案(第20200997号)收悉,我厅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结合职能,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省“三定编制规定”,商务厅的职能为:推动流通标准化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根据“三定”规定,商务厅主要负责商贸物流。目前,全省物流企业约有四万家,园区400个左右。2020 年3月份山东省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9%,高于全国物流业景气指数(51.5%)1.4个百分点,较上月回升20.7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市场需求连连释放,物流业务活动趋于活跃。分项指数中业务总量、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资金周转率、业务活动预期等都有了明显好转。
二、围绕商贸物流开展的重点工作
为做好商贸物流相关工作,商务部门先后开展了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智慧物流配送示范、物流标准化试点、冷链物流试点、供应链体系建设、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等工作。
(一)城市共同配送试点。2012-2014年,商务部先后确定了22个试点城市,推动跨区分拨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点三级体系建设。2013年8月,青岛、潍坊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国家财政分别支持4000万元、3000万元。青岛市确定17个试点项目,潍坊市选取了9个试点项目,共拉动投资16.4亿元,提供公共仓储面积46万平方米,新增末端网点170个。
(二)物流标准化试点。2014年商务部开始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从1.2米×1米的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切入,促进物流链上下游设施设备和包装模式的标准相衔接,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2016年,我省淄博、临沂、德州三市列入试点城市,每市获得国家财政资金8000万元,共计2.4亿元。3市共筛选确定试点项目76个,其中淄博20个、临沂27个、德州29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试点城市托盘标准化率平均达到36%,比试点前提高27个百分点;带托运输率由试点前的平均2%提高到22.5%;试点企业物流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7.38%,比试点前下降15个百分点;合计带动社会投资总额达到16.3亿元,新建及改造仓库面积43.4万平方米,大幅度提升设施设备标准化水平。2018年底,76个试点项目完成验收,省商务厅委托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对3市开展了绩效评价,结果均为优秀。
(三)冷链物流试点。2016年6月,商务部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冷链物流发展。我省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泰安、菏泽等6个冷链物流示范市为主体,以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共实施冷链物流项目176个,总投资53.8亿元,探索农产品冷链流通全程温控“不断链”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新增标准化冷库容积122万立方米,新增、改造标准化冷藏车419辆;新增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4家,总数达18家,占全国29.5%;建设并运营山东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在线企业120家,冷库937个、冷藏车1200辆,并实现了与全国平台的数据互联。全省可食用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冷链运输率均分别提升30%和10%,流通环节损耗率下降20%。
(四)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在物流标准化试点基础上,商务部又开展了供应链体系建设和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2017年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了17个试点城市,对物流标准化、供应链平台、重要产品追溯三个方向给予财政支持,我省济南、青岛2市纳入试点范围,每市获国家财政补贴8000万元。2018年5月,商务部开展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我省烟台、潍坊2市列入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每市获国家财政补贴6000万元。截止2019年3月底,4市共确定供应链试点项目94个,计划投资总额24.2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1.55亿元,占比47.69%。其中,济南25个项目计划投资额8.73亿元,已完成投资2.92亿元,占比33.45%;青岛24个项目,计划投资额6.74亿元,已完成投资6.24亿元,占比92.58%;烟台26个试点项目计划投资额5.13亿元,已完成投资1.43亿元,占比27.9%;潍坊19个试点项目计划投资额3.62亿元,已完成投资0.96亿元,占比26.5%。
(五)城乡高效配送。围绕城乡高效配送,商务部先后出台了《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关于组织实施城乡高效配送重点工程的通知》《关于印发城乡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城乡配送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节点,构建高效集约、协同共享、绿色环保的城乡配送体系。按照商务部工作安排,2018年我厅向商务部推荐山东顺丰速运等39家企业为城乡高效配送骨干企业,2019年,经商务部评审确定,我省淄博、烟台、潍坊三市列入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今年,济南、临沂2市拟列入全国第二批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
(六)“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2016年,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未端配送网点建设,我省实施了“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经过三年集中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200万元,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全省智能快件箱数量迅速增长,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配送效率、增强便民服务能力的有效抓手。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安装智能快件箱41393组,是2015年的10.7倍,格口数量突破160万个,顺丰丰巢、中邮速递易、山东邮政、江苏云柜、上海富友、海尔日日顺、北京近邻宝、淄博精致物联等8家承建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90%。
(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2018年10月,我省青岛、东营、临沂、威海、烟台、寿光等6市入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东营顺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入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供应链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通知》,明确了我省供应链发展方向。截至2019年,全省注册供应链服务企业突破4750家,较试点开始时增加3550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11月,商务部在厦门召开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会议,我省青岛市、山东高速青岛西海岸港、青岛双星轮胎、海尔集团、青岛金王、山东国泰通、青岛酷特等城市和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案例集》。在同期举办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成果展上,我省寿光市、海尔集团经选拔分别入围参展城市和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商务厅职能和“商贸物流”的工作定位,抓试点、推示范、树典型,着力提高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扩消费提供有关保障。
(一)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深化物流标准化试点成果,按照“聚焦链条、以点带面、共同推动”的原则,开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结对子”活动,共同推动带托运输,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一是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结对子。发挥国家试点城市、试点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与省内其他城市结对子,以试点城市带动非试点城市,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大型零售企业与消费品生产企业结对子。依托大型零售企业,通过与上游消费品生产企业“结对子”,使货物源头上与托盘绑定在一起,带托进入下游流通环节,减少倒盘次数,提高作业效率。三是大型物流企业、电商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经销商结对子。依托大型物流企业、电商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发挥其供应链链主龙头地位,鼓励以托盘(周转箱或筐等)为单元订货、运输、收发货,推动上游供应商以及经销商、分销商之间实现托盘(周转箱)的互换、流转,促进托盘(周转箱)的循环共用。
(二)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 GS1)的商品条码体系。促进基于GS1的托盘条码与使用企业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的关联衔接,优化企业生产、流通、销售管理。二是加强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改造。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三是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重点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进行改造,拓展撮合交易规模,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三)提高集约化水平。深入开展省级城乡高效配送试点示范。一是以国家城乡高效配送试点示范为引导,组织开展我省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县创建,淄博、潍坊、烟台3市每市认定1-2家示范县,构建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城乡配送体系。二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以菜鸟网络为代表的整合当地快递资源实现共同配送模式,以新星集团为代表的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的快消品共同配送模式,以山东乐物科技为代表的面向单位食堂、餐饮店、社区的生鲜和饮用水的统仓统配模式等发展。三是推动城乡配送网络衔接。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等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
山东省商务厅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