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红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商贸骨干企业走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厅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结合职能,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促进消费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培育商贸骨干企业等市场主体,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70.6亿元,同比增长6.4%。
(一)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降低消费成本。一是大力推进农商互联。印发《山东省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实施方案》,以评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建立涵盖农产品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3大类共215个项目的农商互联项目库;支持淄博等6市建设25个总投资8.2亿元重点项目,改造50个农村连锁超市等零售网点,建设80个品牌农产品专区专柜;举办2019全国农商互联暨精准扶贫产销对接大会和农商互联创新发展大会。在联产品、联标准、联数据、联设施、联市场的基础上,通乡村振兴、通内外市场、通品牌质量、通源头可溯、通模式创新,实现“五联五通”。二是建设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强化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保供、稳价、安全等公益性功能,兰陵县公益性市场正式开业,寿光果菜批发市场公益性市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助推市场功能提升。推动茧丝绸行业集约发展,建立以广通蚕种、泰安丝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的标准化桑园、丝绸工业园区和高档丝绸生产基地。三是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完成淄博等3个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绩效评价,托盘标准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物流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在枣庄等6市实施省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开展“结对子”活动,企业装卸货效率提高2倍,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0%。选择昌乐县等10个县(区、市)、山东宇佳物流等30家企业开展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创建。加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力度,全省供应链服务企业4750家,增长50%。四是推动市场运行取得新成效。提升监测样本的决策支持能力和信息引导功能,监测样本企业3408家。启动猪肉市场周报监测制度,制定省级储备猪肉投放预案,省市两级冻猪肉储备总量4.23万吨,确保猪肉市场保供稳价。
(二)创新生活服务业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一是启动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推动济南、青岛申报国家级步行街试点;明确步行街改造提升方向,支持济南泉城路等12条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2019年12条步行街客流量1.58亿人次、销售额185亿元,分别增长11%和6%。二是实施“美食山东推介工程”和“山东品牌中华行”。围绕“鲁菜”振兴,拍摄《鲁菜》纪录片;围绕餐饮企业“走出去”,组织参加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中东欧)展;围绕扩大餐饮消费,举办“齐鲁金秋美食月”暨首届齐鲁厨师艺术节活动。年内举办8场“山东品牌中华行”活动,累计覆盖全国22个重要节点城市,768家企业参加,成交2098万元,意向成交5.8亿元。联合中铁济南局组织“山东品牌高铁行”活动,为市场开拓注入新动能。三是积极布局连锁便利店。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组织实施“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在济南等14市新建改造社区智慧便利店1353个。潍坊中百等7家企业连锁便利门店超百个,年销售额最高的达12.9亿元。11家企业入围全国零售百强企业。33家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需对接会,18个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完善成品油流通供给体系,2019年新许可零售企业125家,目前全省在营加油站9900家。四是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党政机关举办展会活动审批程序,保留国家级展会项目8个。全省场馆数量和可用展览面积居全国首位,18个展会项目和2个展馆通过UFI认证,列全国第二位。
(三)推动流通转型升级,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一是积极培育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体系,形成“平邑模式”。启动“至诚山东抖靓泉城”双节促消费活动,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齐鲁E谷电商产业园、中国临沂商城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实施电商直播“村播计划”。2019年全省网络零售额4109.0亿元,增长15.8%,淘宝村达450个,居全国第四。二是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发布《山东老字号发展报告》白皮书,启动《山东省老字号志》编纂。举办“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中华老字号孔府文化行”活动,组织老字号亮相第二届进博会,参加中国驻德国慕尼黑总领馆“感知中国”开放日活动。高水平举办第三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老字号专业展示平台。举办“老字号网络狂欢节”和山东老字号文化创意大赛,树立品牌美誉形象。三是参加第二届进博会成果丰硕。全省专业观众报名、意向成交额分别比首届增长80%和98%,实现“双超”任务目标;举办“山东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介会”,推介山东自由贸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特色亮点;利用进博会国家级对外交流的平台作用,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四是发展绿色循环消费。开展绿色商场创建评审,青岛利群金鼎广场等8家入围,全省累计18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再生资源回收园区建设规范,评定19个示范产业园和14个回收分拣示范中心。2019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总量9900万吨,节能减排综合效益45亿元。
(四)优化流通营商环境,推动放心消费。一是加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力度。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等6项标准通过认证,枣庄、东营两市追溯系统项目通过验收,日照、聊城两市全面启动,12市追溯系统已与省平台互联互通,2020年底实现全省覆盖。二是推进家政服务诚信体系建设。举办家政政策宣讲暨家政信用记录录入培训班,4万多名家政服务员在商务部家政信用信息平台完成人证合验。创办首个“山东家政日”,组织230多家企业开展“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服务”公益活动,推荐7市、14家企业申报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和示范企业,与重庆市合作举办家政扶贫培训班。三是优化汽车消费流通环境。开展报废机动车拆解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取缔非法机动车拆解窝点212个。举办首届二手车展销会、新能源汽车展销会,起草报废机动车企业设立业务手册。青岛、济宁两市获首批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资格。
二、下一步思路措施
对您提出的关于鼓励商贸骨干企业走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省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消费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疫情以来我省商贸流通企业的创新做法,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融合,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发展,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商贸流通创新转型。以创新流通发展为重点,培育一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示范引领,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应用,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打造一批多业态融合发展商贸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推动由联营向自采自营转变,提高企业掌控商品、品牌、价格、客户等商业资源的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推动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共享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手段,支持零售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试点,支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会员管理和市场营销机制。推动融合发展,加快零售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线上线下和内外贸融合,积极构建客户导向、企业协同、资源共享的供应链体系。
(二)积极推进商业业态模式创新。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网上餐厅”“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等流通新业态,推广“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社区集采集送”“无接触配送”等供应链新模式,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等新媒介,发展健康的“网红经济”、内容直播、社区电商,鼓励基于5G技术的消费场景应用,加快孕育消费新模式,带动多领域创新创业。
(三)深化多业态融合发展载体建设。有效发挥商贸骨干企业在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上的市场主体作用,注重新消费点挖掘,加快服务消费提质,积极开展文旅消费、体育消费、家政消费、医养消费、教育培训消费;促进实物消费升级,拓展实施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商业形态智慧化改造,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新型商旅文消费聚集区,推进消费扩大升级,鼓励智能营销新业态,加快发展跨境消费新模式,拓展出口商品内销渠道;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市消费设施升级。
(四)加大财税支持和营商环境优化。认真做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和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展览业及电影放映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援企稳岗、减税降费等实际困难问题,加大对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同时,持续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跟进落实,深入基层和企业一线挖掘报道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推广。
山东省商务厅
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