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分类综合利用的建议》(第2019028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高标准谋划顶层设计。一是加快构建水污染防治规划框架体系。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省政府于2015年12月印发实施《山东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引领和推动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提出了跨越35年的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目标,10项重点任务和15项保障措施,并将责任逐一落实到各市政府和35个省直有关部门、单位。2016年5月,受国务院委托,原环境保护部与省政府签订了《山东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7年8月,省政府批复实施《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一期行动计划(2016—2018年)》,分区域、分流域、分年度逐一明确水质改善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十三五”山东水污染防治升级版。同时,配套编制了重要饮用水源及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湿地净化水体保护与利用等专项行动计划,梳理提炼治污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共同构成山东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框架体系。二是统筹谋划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省委、省政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山东省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山东省打好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山东省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并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实施,系统谋划全省涉水污染防治攻坚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措施和任务分工。三是推进落实“河长制”。全力配合省河长办制定实施《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山东省在湖泊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及省级河流、湖库“一河一策”“一湖(库)一策”综合整治方案,建立起全省河湖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二)加强水环境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定期研判全省水环境形势,综合采取通报、限批、挂牌督办、约谈等措施,落实各地政府的流域治污责任,推动流域治污工作再上新水平。2015年年底,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COD和氨氮平均浓度比2010年分别改善19.8%和56.3%,全省水环境质量基本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2018年,针对部分断面超标情况,以厅党组名义向各市党委、政府和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致信,督促尽快遏制污染反弹趋势;对12个责任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行政约谈,向有关市发出预警(督办)函32期,对4个超标断面进行“挂号”管理,对4个责任县(市、区)涉水建设项目进行区域限批。2018年,全省83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有23个断面实现水质类别跃升;水质优良比例为62.7%,达到并优于年度约束性指标(56.6%)6.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2%,达到并优于年度约束性指标(7.2%)6个百分点。
(三)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一是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联合省水利厅印发实施《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截至2018年年底,地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439个问题已全部整治完成;深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明确保护区地理界限、绘制矢量图集,完善界碑界标和隔离防护设施,顺利通过国家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抽查;对13个市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划定、调整,对城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及监测断面进行核准更新;大力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分工作,完成“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指导各市开展重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8.1%,仅枣庄丁庄水源地受地质原因影响总硬度超标,符合年度目标要求。二是加快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在全省构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网,对地级以及上城市、城镇为主体的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及时公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加快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在开展贫困村、革命老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开展“千吨万人”以上及以下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监测工作,摸清农村水源地水质状况。三是加快建立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体系。在全省探索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监控,提高饮用水水源安全预警能力,在全省选择2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饮用水源地水站)建设,基本覆盖了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供水量的70%以上;确定了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和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叶绿素等8项监测指标,每4小时监测一次。2014年,在济南鹊山水库、潍坊峡山水库、日照日照水库、临沂岸堤水库等4个饮用水源地水站开展生物毒性自动监测试点,每个水站安装了1台生物毒性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数据除生态环境部门应用外,基本实现了与供水单位的共享,为保证饮用水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认真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实施《山东省关于开展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对各市纳入国家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所有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情况逐一进行核实,形成督查报告和问题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推动各市限期完成整改。组织召开全省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工作会议,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省级现场督查,配合国家督查组完成现场核查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共排查出黑臭水体166条,已整治完成162条,黑臭水体整体消除比例达到97.6%,其中济南、青岛市消除比例均达到100%,达到年度目标要求。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厅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有效解决各类涉水环境问题,确保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和“水十条”重点任务。
(一)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全省不达标及水质波动断面,组成“技术帮扶队”,直接到治污一线,帮助责任县(市、区)查清问题、分清责任、谋划措施,并督促落实;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各市年度优良水体比例、劣五类水体控制比例两项约束性指标限值,对不达标断面盯紧抓牢、跟进督办;坚持考核导向,继续开展“水十条”年度评估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任务。督促各地严格落实《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第1部分:南四湖东平湖流域》等5项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确保各类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二)全面打好水污染防治重大战役。以打好“1+1+8”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以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涉水标志性重大战役为重点,加快解决各类涉水环境问题。一是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在2018年年底完成城市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和隔离防护的基础上,于2019年年底前完成城镇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和隔离防护;加快解决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逐一制定整治方案,确保2019年年底前完成城镇水源地各类环境问题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2019年年底前组织相关市在日供水规模超过10万立方米的青岛大沽河等河流型水源地和日供水规模超过20万立方米的棘洪滩水库等7个湖库型水源地,设置预警监控断面,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省级、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联网,暂时无法设置自动在线监控的,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每月进行一次预警监测,并且认真分析预警监测数据信息,加强对水源地水质形势研判,及时进行预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视频监控,2019年年底前组织相关市在日供水规模超过1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等15个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日供水规模超过5万立方米的圣井水厂等6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安装视频监控,视频监控系统与水厂和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有效防范饮用水安全风险。二是扎实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各市加快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全面开展县(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督导各地对每条黑臭水体编制整治方案和计划,明确消除目标、工作进度、年度计划和完成时限。三是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划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下,稳步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相关工作,尽快摸清底数、查清源头、厘清责任,科学合理制定整治方案,推进建立“以排污口保支流、以支流保干流、以干流保湖库的层级治污体系”。
(三)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全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一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积极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省政府批复的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划定方案、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科学增加长江水、黄河水等地表水使用量,减少开采氟化物、硫酸盐浓度较高的地下水;坚持“节水优先”和“以水定产、以水定地”,科学谋划雨洪资源利用,优化流域水量分配和水库闸坝调度,统筹设置河流导流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积极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大力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流域环境承载力,并健全资金及运维管理办法,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河底水生植物修复,提升河流自净能力;认真开展水质优良湖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