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解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时间:2013-10-29 09:44
来源:山东省农业厅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3年以来,我省粮食总产已先后跨上了700亿斤、800亿斤、900亿斤三个大的台阶,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在这样一个高起点、高基数上,继续保持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的战略目标,必须在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上下功夫。
我省自200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累计建设了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00多片,1个高产创建整建制市(德州)、6个整建制县(齐河、平度、滕州、郓城、陵县、临邑)和36个整建制乡镇。据2012年测产统计,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和40%。6个整建制高产创建县的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和36%。36个整建制乡镇平均亩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和40%。德州市作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市之一,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和24%,连续4年粮食亩产过吨粮。同时,我省在德州市齐河县、陵县探索建设了10万亩、15万亩的粮食高产创建大方,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各类资源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为此,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
二、《意见》确定的粮食高产创建目标
《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的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田2280万亩,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亩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德州、泰安、济宁、淄博、滨州5个市建成吨粮市,聊城、枣庄、潍坊、济南、菏泽5个市基本达到吨粮市标准。商河等40个粮食主产县建成吨粮县,济阳等38个粮食主产县基本达到吨粮县标准(附件1)。通过高产创建田的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升,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
三、提出粮食高产创建目标的依据
《意见》提出的粮食高产创建目标,是经过调研分析确定的。一是高产创建田的规模。之所以提出2280万亩这个指标,主要是参考了各市通过调查摸底,上报省里的具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的示范方个数和规模,同时考虑我省已建成5700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实际,提出2280万亩这个数量指标。二是高产创建田的产量指标。从近年来我省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情况看,在正常年份,基本都可达到小麦、玉米两季亩产1200公斤。从德州齐河县、陵县10万亩、15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情况看,小麦、玉米两季亩产也可达到1100-1200公斤。各地选择的高产创建田基础条件比较好,经过3~5年的建设,实现小麦、玉米两季亩产1100公斤是可行的。三是吨粮市、吨粮县建设问题。《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德州、泰安、济宁、淄博、滨州5个市建成吨粮市,商河等40个粮食主产县建成吨粮县。根据统计数据,这些市、县2012年粮食两季单产都达到了900公斤以上,其中,德州市及桓台、滕州、兖州、齐河、岱岳等15个县已经达到吨粮。从近十年我省粮食单产增长的趋势看,经过5年的努力,达到吨粮是可行的。聊城、枣庄、潍坊、济南、菏泽5个市及济阳等38个县,虽然2012年的两季亩产低于900公斤,但都基本达到了800公斤以上,同时这些市、县增产的潜力比较大,经过努力接近吨粮或达到950公斤以上是有可能的。
四、如何保障目标的实现
为实现粮食高产创建目标,《意见》在加强基础生产条件建设、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设七大工程和保障工作落实的五项政策措施。七大工程主要是:
(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稳定增产的保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为平台,统筹安排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可用项目,优先搞好示范方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使高产创建田率先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标准。
(二)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我省粮食生产一年两作,且化肥使用量较大,耕地退化问题较为突出。《意见》提出,要通过鼓励实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肥等措施,努力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整合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资金,优先保障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需要。力争到2017年,高产创建示范方全部深耕或深松一遍,测土配方施肥率、秸秆还田率达到100%,有机质含量达到1.2%以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
(三)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玉米机收、机播率不断提高。据农机部门统计,2012年我省小麦机收、机播率已经达到98%以上,玉米机播率也已经达到95%以上。虽然我省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玉米机收、植保机械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意见》提出,要按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小麦、玉米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等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新型生产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对先进农机推广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农机。在高产创建田率先推广耕作、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作业新机具,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带动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四)现代种业创新工程。粮食要高产,良种是关键。《意见》提出,要依托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加快粮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研发,选育、推广一批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同时,加强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良种生产基地,保障良种的质量和供应。
(五)粮食增产模式集成推广工程。在粮食关键增产技术集成推广方面,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推广,高产创建田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玉米机械精播、“一增四改”、适期晚收、“一防双减”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另一方面,要依托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大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研发、组装、推广适合区域性、标准化的技术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在技术指导服务方面,建立专家巡回指导和基层农技人员蹲点包片制度,面对面向农户讲授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技术入户率。在农民培训方面,统筹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向粮食主产县、高产创建田倾斜,集中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六)现代植保统防统治工程。近年来,植保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在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见》要求,要加快培育新型植保组织发展,每个粮食主产县都要重点扶持发展3~5个装备精良、服务能力强、作业质量高的“龙头”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将适合不同作物使用的优良施药机械,以政府补贴的方式优先装备专业化服务组织,扶持专业化植保组织做大做强,提高现代化、智能化的大中型植保机械装备率,逐渐实现植保现代化。
(七)现代粮食质量安全工程。近年来,粮食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意见》在强化措施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在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在工矿企业和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周边、污水灌溉区、城市郊区设置监测点,对粮食等重要敏感区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监测结果,划分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实施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因地制宜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为保障粮食高产创建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意见》在五个方面提出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求优化财政支农投资结构,整合各类可用支农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向粮食主产市、县倾斜,向粮食高产创建倾斜。省财政对完成高产创建任务,验收达到标准要求的市、县(市、区)给予适当奖励。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每年都要安排资金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三分之一以上要用于粮食高产创建。加大金融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创新担保方式,加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项目整合方面,要求省、市有关部门在相关支农项目申报和审批时,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类支农项目集中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投入,优先搞好示范方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在行政推动方面,要求各级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县级政府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责任主体,负责统筹各项可用支农资金和项目。要求各市、县(市、区)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二是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支持保护体系。在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参与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著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给予适当奖励。在社会化服务方面,鼓励供销社、邮政公司等行业组织为粮食生产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的经营性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参与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性服务组织为骨干、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品种,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先进栽培、新型肥料、节水等技术和设备。在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将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公益性定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的纽带,争取用3~5年时间,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农民技术员,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求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激励和促进农业科技人员贴近生产实际进行科研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水平。
四是建立新型粮食产加销体系。鼓励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对口合作,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等。鼓励和引导粮食购销、加工等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加工园区,发展订单生产,打造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鼓励现有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资源利用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整合,支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和促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实现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益等
五是建立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方面,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加快以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对干旱、早霜、晚霜等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农业的苗情、墒情、虫情、灾情“四情”一体的监测预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