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为使各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方案》的内容,推动有关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现就《方案》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方案》的出台背景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各国携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地区“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提出了减碳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先后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编制实施了《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能源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面临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在推进“生态山东”建设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非常繁重。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既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的具体举措,也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具体部署,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方案》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产业调整、能源优化、节能增效、机制政策、科技人才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的形成发展,全面打造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格局。
《方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十二五”期间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一是到201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控制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得到基本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建立。
三是低碳试验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得到全面提升。
三、《方案》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任务
根据我省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能源消费构成及产业发展现状,《方案》确定了4个方面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措施。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方面,重点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四大载体”建设,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能源结构方面,重点是科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优化化石能源结构;淘汰小火电机组,加快建设大容量燃煤发电机组,优化火电结构;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扩大新能源规模。
二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重点是加强节能管理,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循环经济由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发展。
三是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是通过利用低碳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强制实施清洁生产,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加快畜禽养殖基地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等措施,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四是努力增加碳汇。重点是通过实施水系绿化、荒山绿化、城乡绿化、绿色通道等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碳汇;通过实施人工渔礁、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海底森林修复等海洋生态工程,增加海洋碳汇;通过实施黄河三角洲、滨海、南四湖等湿地修复恢复工程,增加湿地碳汇。
四、《方案》强化了体制机制建设和工作保障
围绕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格局,《方案》强化了体制机制建设和工作保障,提出了5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积极开展低碳试验试点。重点是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模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培育低碳产业集群,为全省园区低碳化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加大对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探索建立低碳城市、园区、社区等试点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
二是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重点是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完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碳。
三是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重点是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关键低碳技术,进一步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大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低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是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重点是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推进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场馆和低碳军营建设,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制定钢铁、化工、石油、交通、建筑等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加强培训教育和宣传引导,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五是落实保障工作。重点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落实和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多种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探索建立中外合作低碳园区;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加快构建统计核算工作体系;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