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时间:2011-10-24 15:51
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9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1〕40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对加快推进全省民航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更好地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起草《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今年4月份,国家民航局在贵州省召开了全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全国20多位省(区、市)政府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重要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程加快,我国民航业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期,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凸显。会上印发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民航强国战略。《规划》中,我省济南、威海、东营机场列为改扩建项目,青岛机场列为迁建项目,日照机场列为新建项目,聊城军民合用和滨州大高机场列为开展前期研究项目。同时,要加快发展青岛、济南机场,培育青岛机场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功能,发挥济南机场在华东机场群的骨干作用。把青岛、济南机场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的组成部分,“十二五”将是我省民航建设发展任务最繁重的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民航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推介山东、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窗口。但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线机场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临空产业、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用航空等还相对薄弱,依然制约着全省民航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省正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化区域间合作、扩大区域对外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均需要强有力的航空支撑。根据省政府要求,在结合我省实际、到民航业发达省份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该《意见》。
二、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民航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在国际民航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68亿人、货邮运输量563万吨,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6%、14.1%和12.9%,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二是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行业实现连续安全运行69个月、2150万飞行小时,创造了我国民航史上新的安全记录。2010年,航班客座率、载运率分别为80.2%和71.6%,五年提高8.7和6.6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81.5%。三是基础设施能力大幅调高。基础实施建设五年共投资2500亿元,新增运输机场33个。2010年运输机场达到175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四是科教兴业战略持续推进。电子客票全面普及,简化商务不断扩展,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建成。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实施民航强国战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航班正常率下降、安全运行压力增大、国际竞争力不强、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民航业“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加以完善解决的问题。
三、《意见》在创新方面有哪些体现?
一是《意见》为我省第一个加快民航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二是《意见》作为指导我省民航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对民用机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为航空运输市场的开拓、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以及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指明了方向。
三是《意见》提出了我省民航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20个以上。其中,运输机场10个,通用机场10个以上。基地航空公司力争达到6家以上,投入飞机总数160架左右,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较2010年翻番;货邮发送量54万吨,比2010年增长80%。主要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从推动干支线机场协调发展、积极开拓航空运输市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事业、依托空港打造临空经济区、推进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积极探索机场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加快民航业发展。
四、在落实《意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加强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机场所在地政府要按照《意见》要求,统筹考虑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临空产业发展,做好各机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对机场外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冷)、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是加强政策的扶持支撑工作。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要加大财政金融对机场、山东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机场建设资本金、航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场经营性设施建设与经营。对纳入全省规划的机场和在我省设立分公司的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用地、用海、征地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推进。鼓励培养和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等方面急需人才,对引进的急需人才要享受机场所在地政府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家民航局及军方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资金补贴、空域使用、航线开辟、机场建设等方面得到支持。
三是加强运行的安全保障工作。要增强航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航空运输安全事故,杜绝任何飞行和地面安全事故及事故征候。各级政府要落实好机场安全保障的投入、对机场建设和日常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对机场高管人员的把关等责任;民航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对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职责;各机场及航空运输企业要加强安全规章制度、专业技术队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通过齐抓共管,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
四是加强对民航发展的领导工作。要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省民航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快民航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航、支持民航、为民航发展作贡献的良好氛围。